一把剃刀,两把铁椅,三字招牌,四十载光阴。推、刨、削、挑、刮,剪过刀游,“烦恼丝”飘落。
校园一隅,十余平米的房间里,陈师傅正在为客人修理头发,朦胧的镜子里倒映一位七旬老人在悉心“雕琢”。60年代的座椅不时吱呀一声,仿佛正在呢喃40年经营服务的朴素人生。
时代变迁、学校革新。陈师傅的理发室依然藏匿在霞山校区四栋一楼里,没有华丽的霓虹招牌,却也很好寻找,“理发室”大红贴纸远远便能瞧见。
小屋子装潢简单,物件摆放随意,像五六十年代人们工余饭后交流的闲间,店里两张不起眼的铸铁老旧理发椅是“镇店之宝”。据陈师傅介绍,这两把“老上海”是学校上世纪90年代花了400元“重金”专门“淘”来的,那时候职工工资才20几块钱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,如今的社会消费水平已大幅提高,传统剃头匠已逐渐淡出在人们的视野,陈师傅的“老上海”依然在演绎它的故事。
“质优价廉”是众多海大人对陈师傅理发室的印象,精湛的手艺加上几块钱实惠的价格,使他的理发室几十年来圈粉无数,成为海大校园经营服务的独特记忆。
许多顾客都是老熟客,几十年来,虽已搬离校区,但每隔一段时间,他们仍然会回来,享受他们的一次次惬意快乐。陈师傅说:“这些老顾客是我坚持做下去的动力,说是做生意,不如说是老朋友之间闲谈小聚,顺道理发、修面。”
有一次采访,恰逢陈师傅为客人修脸。
他熟练的将老式理发椅斜放,让客人躺在座椅上,先用温热的皂水对顾客脸部稍作护理,接着便开始展示他的“独门绝技”,一把剃刀在额脸腮颚间“漫游”,刀锋贴脸的瞬间,客人闭眼彻底放松,沉浸于剃刀若即若离、似有似无的“游走”,客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酥痒惬意。
“用剃刀旋刮修脸,靠的是‘腕力’。学刮脸前期就要练习‘摇手’,没有三几年工夫是不行的。”陈师傅有点点骄傲的成就感。
“在学校做的时间久了,和大家都处成了亲人。之前有位老教师经常来这里理发。后来因为生病的缘故,无法来店里理发,我就上门为他理发。刚开始的时候,他还可以慢慢坐在椅子上理发,后来病重了,就只能躺在床上理发。老教师病得很严重,生命垂危,最后一次为他理发,当时看到他的样子我一点都不害怕,真的一点都不害怕,就像是给我爸爸理发一样。”说着说着,他的眼里泛起了点点泪花。
“这么多年,我从未见过像陈师傅这样敬业的人,一辈子就待在学校里,一心服务师生,热心帮助人,我要为陈师傅点赞,为资产公司点赞,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!”经常来理发的老李感激地说道。
陈师傅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,不曾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去诠释他的服务,只用自己的行动在守护着、坚持着这份经营服务的执着。做世上头等小事,理人间万缕青丝,虽为毫末技艺,却是顶上功夫。我们为陈师傅点赞!